民国学者鲁迅证券公司配资,经常骂当局,为什么却没人敢动他?
1933年的上海滩,鲁迅的笔尖正滴着墨液。这位"横眉冷对千夫指"的文豪,在《申报·自由谈》上连发数篇檄文,把国民党比作"吸血的蚊子",将特务机构骂作"看家狗"。
可当蒋介石拍桌子下令暗杀时,执行任务的军统特务沈醉却在鲁迅家门口蹲了半个月,最后撂下一句"他后台太硬"便撤了。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?
要说鲁迅的"后台",得从他家的族谱翻起。绍兴周家在清末是出了名的书香门第,鲁迅祖父周福清中过进士,父亲周伯宜虽是秀才,却因科场案牵连丢了功名。
展开剩余69%这种家世让鲁迅自小就混在士大夫圈子里,1902年赴日留学时,他经老师章太炎介绍加入光复会,这个组织里面尽是同盟会的元老,后来更是成了国民党的"原始股"。
光复会虽然1912年就解散了,但会员们个个都是人精。蔡元培当教育总长时,把21岁的鲁迅招进教育部当科长;许寿裳在浙江两级师范当校长时,力排众议请鲁迅去教课;就连宋庆龄这样的江浙帮核心,都公开称赞鲁迅是"中国的良心"。
这些关系网像蜘蛛丝一样缠在国民党高层,蒋介石想动他,得先问问绍兴帮答不答应?
最让特务们头疼的是1927年的那场风波。当年蒋介石搞"四一二"清党,鲁迅冒着风险四处救学生,完了还在《语丝》上发文骂戴笠是"军统的走狗"。
按理说这该是杀头的罪过,可蔡元培这时候当上了大学院院长,二话不说给鲁迅弄了个"特约著述员"的铁饭碗,每月300块现大洋白拿,一拿就是四年。
这笔钱不光让鲁迅买书不愁,还资助了左联这些进步团体。蒋介石听说后气得直拍桌子,可蔡元培是国民政府司法部长,他敢动鲁迅,等于打老同志的脸。
沈醉在回忆录里写得明白:他带人埋伏在鲁迅家门口那半个月,眼瞅着同盟会的老前辈拎着点心盒子进进出出,光复会的旧相识坐着黄包车来串门,连国民政府里的大员都时不时上门讨字画。
这些关系户要是知道鲁迅被暗杀,非得把总统府的门槛踏平不可。更别说鲁迅还在八所大学当教授,学生里还有三青团的人,真要动手,第二天上海滩的报纸就得把军统骂成筛子。
其实蒋介石自己也纠结。1930年他让人带话想见鲁迅,结果被怼了句"道不同不相为谋"。
后来鲁迅病重,蒋介石还送过"鲁迅先生千古"的挽联,有人说这是作秀,可沈醉知道,老蒋是真怕动了他会引发连锁反应。毕竟在那个年代,杀个把文人容易,收拾满地的舆论烂摊子可就难了。
鲁迅的"后台"说到底,是他用半辈子织就的关系网。从光复会的元老到教育部的同僚,从江浙帮的大佬到进步学生,这些错综复杂的人脉像道隐形护城河,让特务的枪口始终不敢扣动扳机。
当1936年鲁迅病逝,十万民众自发为他送葬,连蒋介石都默许了这场"民国以来最盛大的葬礼"。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注脚——有些声音,杀得了一时证券公司配资,杀不了一世。
发布于:湖北省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